冬小麦气象灾害防灾减损增产技术

2025-10-13 蓝孩子农资招商网

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近年来,小麦主产区局地极端天气频发,如 2021 年小麦主产区秋季罕见秋汛,造成全国 1.1 亿亩小麦晚播;2022 年秋冬季寒潮降温,多地冬小麦受冻;2023 年黄淮海麦区收获前遭遇“烂场雨”天气,局地小麦大幅减产甚至绝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连阴雨等,对高产稳产优质增效威胁很大。此外,季节性干旱、拔节期“倒春寒”、灌浆期干热风、成熟期穗发芽等均是冬小麦典型的气象灾害,采取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对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小麦单产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冬小麦气象灾害防灾减损增产技术针对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常见的气象灾害提出了综合防范和补救措施,为小麦安全生产保丰产丰收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技术要点

(一)播种期秋汛防范技术要点

小麦主产区秋播期间易出现降水天气,造成土壤过湿、田块积水,伴随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前茬作物生育期往往推迟,加之部分地区收获机械无法下地作业,不能及时腾茬,给小麦播种带来不利影响。

1.抢排积水。对田间积水严重、短时无法排水的地块,动员各方力量,抓紧挖沟通渠,有条件的地方组织机械抽水,32全力排除田间积水。对一般积水地块,尽快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对土壤湿度过大地块,适时深松散墒,沥出耕层滞水,为农机尽快进地创造条件。

2.抢收腾茬。对墒情适宜的地块,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机耕服务队的作用,加快机收进度,提高机收质量。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抢抓晴好天气,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改进的适宜机械抢时收获。对机械无法进田的地块,组织动员人工收获,确保应收尽收早收快收。

3.抢时播种。在宁早勿晚、抢抓农时的前提下,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切实做到适墒播种;坚持播期服从播种质量,努力做到精细整地和精量播种,确保苗齐苗匀苗壮;坚持播量服从播期,根据播期确定基本苗,做到早播少播、晚播多播,着力构建合理群体。

1)科学选种,以种补晚。选好品种是实现晚播麦丰产高产的前提条件。超过适宜播期后,在保证安全越冬前提下,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弥补播期推迟和积温不足影响。

2)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增加播量应既要保证达到品种高产的适宜亩穗数,又要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错过适宜播期,一般每迟播 天亩基本苗增加 万左右,但原则上不宜超过适宜亩穗数。

图片


3)提高质量,以好补晚。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晚播麦基本苗多,可通过窄行距或宽幅播种提高群体均匀性。适当浅播,一般播种深度 3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

4)增施肥料,以肥补晚。适当增施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是要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越冬前,对底肥不足、叶片变黄的晚播弱苗,结合浇水或降雨施肥,促弱转壮。

4.早抓田管。部分地区土壤过湿,整地播种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播期明显拉长,容易导致小麦苗情复杂,加大田间管理难度。要立足管早管好,加强冬前田间管理。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冬季镇压,压实土壤,保证墒情,防止冻害,预防倒伏。对苗情偏弱的地块,结合降雨和浇水,及时施肥,促弱转壮。对土壤墒情变差的地块,及时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

5.早防病虫。由于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土壤湿度较大,增加了病虫草害发生的风险。坚持关口前移、防在前面,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科学选用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基数。对小麦条锈病,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策略,力争早发现早防控。对小麦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合时,选用对路药剂,抓紧开展化学除草。

(二)季节性干旱防范技术要点

黄淮海、西北冬麦区生长季与干旱季节高度重合,全生育期自然缺水率达 30%60%,秋、冬、春季均可能出现严重干旱危害。旱害造成的冬小麦减产率一般在 5%20%,重者达 40%以上。

1.适选品种。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生态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综合性状好、抗逆性强的品种,干旱常发区要突出选择耐旱性和抗寒性均强的小麦良种。

2.足墒精播。西北一熟区,在麦收后夏闲季采用深耕深松蓄墒、耙压覆盖保墒、沟垄集雨增墒等耕作方式,充分利用全年降水贮积底墒。黄淮海两熟区,通过调节土壤水库和秸秆覆盖保储夏季雨水,并通过小麦播前补充灌溉造墒,确保小麦播种时有良好的墒情。同时做好精细整地,机械匀播,提高播种质量,壮苗抗旱。

3.中耕镇压。播后对耕层坷垃较多、秸秆还田后地不实的地块镇压,可以促进种子与土壤的紧密接触,保证出苗整齐,保墒提墒、防旱防寒,是应对秋冬季干旱和冻害的重要技术措施。早春回暖后及时镇压,有效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提墒促苗。返青后土壤返浆时及时锄划,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同时疏松土壤,增加降水渗入,消灭杂草,减少水分与养分非生产消耗。

4.沟系配套。长江流域和西南稻茬麦区重点在播种前后做好内外“三沟”配套,确保能灌能排;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配套抽水灌水设施,如灌水管、微喷带、水肥一体装备等,确保干旱时及时灌溉。

5.节水灌溉。对冬前干旱麦田,在日平均气温降至 35℃前,浇好越冬水。返青起身期对轻度干旱麦田,以镇压提墒为主,尽可能推迟浇水;对重度干旱麦田,则在日平均温度回升到 5℃后适时补水灌溉。拔节到开花期或籽粒灌浆前期保证土壤适宜水分,偏旱麦田按照测墒补灌的方法测定土壤相对含水量和计算灌水量,适时灌溉。

(三)冬季冻害和春季“倒春寒”防范技术要点

近几年来,我国冬麦区春性、偏春性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冬春季冻害发生频繁,是造成小麦死苗的重要因素。“倒春寒”是指在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寒潮侵入,使气温骤然大幅降低,地表温度降至 0以下,对小麦生长造成危害,主要发生在 3月份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早播旺长麦田易受害,一般减产 10%30%,重者达 50%以上。

1.培育壮苗,提高抗性。各麦区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耐寒品种,黄淮海北部麦区一般为冬性品种,黄淮海南部麦区一般为半冬性品种,长江中下游和南方麦区一般为春性品种。强化适期、适墒、适量机械播种,做好肥水运筹,培育适龄壮苗,实现叶龄进程与季节进程同步。

2.镇压化控,控旺防冻。对播种偏早、有旺长趋势的麦田,视苗情长势,冬前及时进行深耘断根或镇压,也可用化控剂控制旺长;耕作粗放、坷垃较多、没有耙实的麦田,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增温保墒;播种偏深的地块,及时退土清棵,减薄覆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下11.5 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冻预案,尤其是播种偏早、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或部分播种偏晚、长势偏弱麦田,一旦冻害发生要因苗因地因灾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3.镇压划锄,增温提墒。早春镇压可弥封裂缝,沉实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增温保墒。要抓住晴好天气,适时适度镇压,注意土壤过湿不镇压,以免造成板结;有霜冻麦田不镇压,防止损伤麦苗;三叶前和拔节麦田不镇压,以免伤苗死苗。结合镇压开展划锄,先压后锄,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麦苗返青和根系生长。对冻害较重的麦田,早春适时搂麦或划锄,去除枯叶,促新生叶早生快发。

4.早春预防,分类管理。早春要注意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倒春寒”防控准备。对缺墒的麦田,寒潮到来前提前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土温和近地层小气候,缓冲降温影响,预防冻害发生;对已孕穗抽穗小麦可通过根外喷施尿素或磷酸二氢钾及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影响。

5.以肥促长,分类补救。寒潮过后 2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采取追肥、叶面喷肥等措施,分类施肥补救,促进恢复生长,争取高位分蘖成穗、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对拔节期仅叶片受冻或主茎幼穗冻死率 10%以内的麦田,不必施肥;对冻死率 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 公斤左右;对冻死率 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 710 公斤;对冻死率 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 1215 公斤。对孕穗期前后的小麦,亩补施 3公斤尿素,或用 50 公斤水兑尿素750 克或磷酸二氢钾 150200 克,并加入适量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施。注意拔节孕穗肥还需正常施用。

(四)抽穗扬花期连阴雨防范技术要点

小麦开花期连续遇雨或空气湿度过大,会引起花粉粒吸水膨胀而破裂,降低结实率;同时,连阴雨天气极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与扩展,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选用抗(耐)病品种。要大力推广抗(耐)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降低连阴雨对小麦抽穗扬花期的不利影响。

2.清沟理墒防渍害。连阴雨导致麦田土壤和空气湿度大,常发生湿(渍)害,影响小麦开花结实与粒重形成。要注意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

3.提前调控防冷害。连阴雨常伴随阶段性低温,要注意适时适量追施拔节孕穗肥,提高植株生产能力与抗性。低温来临前喷施增强植株抗逆性的生长调节剂,减轻连阴雨低温冷害影响。

4.适期喷药防赤霉。小麦开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日平均温度在 15℃以上,相对湿度在 85%以上,连续 天以上湿热,会引起赤霉病的流行,并加重白粉病、锈病等的发生和蔓延,要及时喷药预防。一是适期防治。赤霉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在小麦开花期,要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施药”,过早、过迟防治效果变差。二是适量用药。喷药次数要根据品种、天气情况等而定,首次用药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做到“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药后 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防治,药后 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三是合理配药。药剂选择上应注意选择高效药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延缓病菌抗药性产生;同时药剂配置上以赤霉病预防为中心,兼顾蚜虫、锈病、白粉病防控和营养补充,实施“一喷三防

(五)灌浆期干热风防范技术要点

小麦生长后期,常发生干热风灾害,导致小麦粒重降低,叶片加速衰老死亡。一般认为,若同时出现气温≥30℃、相对湿度≤30%、风速≥/秒的气象条件,即为发生了干热风。轻级干热风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 1克,减产 5%10%;重级干热风会使小麦千粒重下降 4克,减产 10%20%

1.选好品种,调整播期。不同麦区要根据各自生态条件选用耐后期高温、或籽粒前期灌浆速率快的品种。同时适当调整播期,让小麦籽粒灌浆快增期避开高温,减轻不利影响。

2.实时调墒,浇灌浆水。土壤墒情差的麦田,在小麦灌浆初期浇水,满足小麦灌溉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同时增加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预防干热风危害。

3.“一喷三防” ,综合调控。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各喷一次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将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等混配施用,可实现一次施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的目的。干热风来临前,每亩喷 3—立方米清水,也可起到降低干热风危害的作用。

图片

(六)成熟期穗发芽和“烂场雨”防范技术要点

穗发芽是指小麦收获前籽粒在穗上萌动发芽的现象,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出粉率低,品质变差。“烂场雨”是指小麦脱粒后来不及晾晒入库即遭遇阴雨天气,导致发芽和霉变,影响品质。

1.因地选种,防穗发芽。在小麦生育后多雨、易穗发芽的地区,要根据生产实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防穗发芽或相对早熟的小麦品种。

2.农机准备,适时收获。提前做好收、烘、晒的机械与场所准备工作,根据收获期降雨情况,立足于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抢在大雨来临前收获,预防穗发芽,并为下一季播种创造良好的茬口条件。

3.雨前抢晒,颗粒归仓。江淮、黄淮中东部、华北东部等地夏季易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区,收获后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抢晴晾晒,预防“烂场雨”,确保颗粒归仓。

图片

二、适宜区域

适宜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

三、注意事项

(一)各地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不同,不同年份灾害发生情况不同,且多种灾害可能共同发生,因此要因地因时制宜调整优化防灾减损措施,重视综合防控,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培育壮苗是共性基础性措施。

(二)遭遇冻害后,要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小麦生长情况等施肥补救,防止过度施肥。

(三)小麦遭遇“倒春寒”后,抵抗能力下降,此时要40特别注意病虫害的预防。

(四)小麦遭遇连阴雨,预防赤霉病大发生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一喷三防”措施的应用。中后期连阴雨易造成小麦倒伏,要注意防倒措施的合理使用。




0
下一篇:龙须树怎么繁殖,龙须树的繁殖方法
上一篇:杜鹃花怎么养殖 杜鹃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最新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