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秋收秋种关键时期,我国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从国家农业农村部到有关地方党委、政府,分别部署抢收抢烘工作,要求派出技术指导组,干部下沉田间,充实抢收抢烘力量等等。上级的政策和部署固然很好,关键是真真正正落到实处,让政策和文件传达到田间地头,转化成农民收粮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下六问,正是打好这场抢粮战的关键所在。县乡帮包机制作为组织保障的重要举措,其落实程度直接关系到抢收工作的成效。当前需要追问的是,县级领导包乡镇、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责任体系是否已经建立完善?更重要的是,这种包保关系是否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受群众监督?政策要求紧盯天气变化、紧盯收种进展、紧盯重点区域、紧盯关键环节,但如果连责任人都模糊不清,又如何实现有效监督?上级还强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民并不清楚有问题该找谁。
责任公示是帮包机制落地的基础。只有将包保名单、联系方式公之于众,才能让农民在需要时能找到负责人,也才能让包保干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责任压力。政策要求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政策预期存在差距。我们不禁要问:干部们是真正在泥泞中与农民并肩作战,还是停留在口头表态、文件传达?
真正的帮扶需要放下身段、扑下身子。当农民在抢收玉米时,干部们是否也能挽起裤腿、穿进泥泞不堪的玉米地,亲手一个一个地掰玉米,从田地中间扛起装满玉米的袋子送到地头,这样反反复复的动作,是否真能做到与群众同甘共苦?这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凝聚人心、赢得信任。

干部下沉不是走形式,而是要真正成为农民抢收抢烘的得力帮手。政策要求对机械无法作业的田块,要抓紧组织人工抢收,但这不仅需要组织,更需要干部以身作则。只有当干部的身影真正出现在田间地头,政策才不仅仅是一纸公文。履带式收割机因其对湿软田地良好的适应性,成为阴雨天气抢收的重要工具。然而,其使用成本远高于普通收割机,这就产生了差价谁来承担的难题。

是政府全额补贴,还是农民部分负担?补贴标准如何确定?申请程序是否简便高效?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可能出现“有机不能用、用了不划算”的尴尬困境。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补贴机制,既要确保农机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烘干环节是确保抢收粮食安全储存的关键。然而,烘干成本由谁承担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政府补贴,农民自然有烘干意愿;如果农民自己出钱,考虑到玉米价格本就低迷,种地收益微薄,很少有人愿意再增加成本。这不仅是一本经济账,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如果因烘干成本问题导致粮食霉变损失,将是更大的浪费。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多方共担的成本机制,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兼顾各方承受能力。上级要求多措并举组织好秋粮收购收储,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保农民辛苦抢收的粮食能卖出合理价格?
玉米价格低迷是不争的事实,一斤六七毛钱的价格让农民种地收益微薄。如果再加上烘干成本,农民可能面临亏本风险。政策不能只关注抢收,而忽视后续的销售环节。只有让农民辛苦收获的粮食卖出公道价,才能保护种粮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大局。
政策托底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需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收储网点,确保农民“有处卖粮、有钱可赚”。同时,也要拓展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收益。专业技术指导对提高抢收抢烘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团队、省级组织的农技人员也都赶赴基层开展技术指导,但问题是,这些专业指导能否突破“乡镇一级、种粮大户、个别调研点”的限制,覆盖到广大普通农户?一些专家建议调动一切资源抢时抢收秋粮,但对于普通农户来说,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更多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抢收抢种”。农业农村部门提出分地区分作物制定落实抗湿播种技术措施,但如何将这些措施有效传递到每一位农民手中,仍需打通技术指导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建立覆盖广泛的技术服务网络,创新指导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农民都能及时获得专业指导,真正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这场与天争时的秋粮抢收抢烘工作,既是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干部作风的检验。只有将六个问题逐一落实、逐个解决,才能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