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晚唐~唐昭宗(蓝网小课堂 568)

2025-07-11 蓝孩子农资网

"生不逢时的末路君王,空怀壮志却难敌时代洪流——他的挣扎,是大唐最后的悲鸣。"

img-t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 ,曾用名杰、敏,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内。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生母为恭宪皇后王氏。

李晔在位十余年间,致力于振兴国威,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先后联合地方军阀讨伐河东的李克用、 凤翔的李茂贞。 期间曾先后被迫逃离京城,在华州、凤翔、洛阳 等地辗转。此外,李晔还致力于打压朝中的宦官势力,成功消灭杨复恭势力 。光化三年(900),李晔被宦官夺权。 次年,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帝位。 天祐元年(904),李晔为朱温部将所杀,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曾一度改谥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葬于和陵。

纵观李晔一生,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皇帝,虽有重振国威之愿,且确实有所作为,但仍旧挽救不了大唐将倾的局面。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正是因为他轻率无恒,任用小人,才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一、人物生平

1、忧患继统

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867年3月31日),李晔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咸通十三年(872),被封为寿王,取名李杰。 乾符元年(874年),其兄李儇即位,是为唐僖宗。 乾符四年(877),他先后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镇节度使、押奚契丹藩落使、管内观察处置使等官职。 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逃离京城,李晔统领军队,护侍左右。

文德元年(888)三月,刚回到京城的唐僖宗染上重病,群臣普遍支持吉王李保即位,但在宦官首领,观军容使杨复恭的支持下,李杰最终打败李保,继承皇位。根据唐僖宗的遗诏,李晔以皇太弟的身份监国,并改名李敏。 同月八日,李敏顺利即位,不久便开始接见群臣,处理政务。 此后,李晔将生母,即德妃王氏追尊为皇太后,定谥恭献,并于同年十二月将唐僖宗葬于靖陵。

李晔上任之初,大力任命官员,如任命功臣韦昭度为中书令,孔纬为司空,又如任命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荆襄节度使赵德諲为忠义军节度使、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

在位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李晔在武德殿接受群臣朝拜,改元龙纪(889年),下诏大赦天下。龙纪元年(889年)冬至日,在祭天大典上,李敏改名为李晔。祭天大典结束后,李晔亲登承天门,下诏大赦天下。 次年正月初一,在宰相的带领下,百官敬献徽号为: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李晔下诏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顺。

 

2、出征太原

大顺元年(890年),太原府主帅李克用派遣大将安金俊进攻云州惨败,李匡威、赫连铎、朱温等人趁机上奏朝廷请求出征太原。 晔将此事交予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的官员来讨论,其中宰相张濬等与朱温交好的人赞同讨伐,十分之七的人持反对意见。在朱温的手段下,李晔最终还是同意讨伐以李克用为首的太原割据势力。

同年五月,以张濬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孙揆为副都统,率领神策军各营的三千名士兵奔赴太原前线,李晔驾临安喜门送行,向他们发布训诫和誓师的命令。 此后的作战中,唐军大部战败,其中,孙揆率领的军队遭到埋伏大败, 阴地、鄜州、夏州、邠州、岐州、 [18]平阳、 晋州、绛州相继失守。 大顺二年(891年),李克用进京申辩,李晔趁势加任其为中书令。

3、铲除杨复恭

李晔即位后,与宦官杨复恭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对付杨复恭,李晔拉拢其养子杨守立,赐予国姓,改名李顺节,并委以掌握禁军的重任。后来,李顺节将杨复恭不法行为上报李晔,李晔趁机将罪名公布,撤去他神策军中尉的职位,派遣他到凤翔监军。杨复恭拒绝委派,并告病辞官,李晔当即令他以大将军职衔告老回家。

大顺二年(891年)十月,李晔令李顺节率领禁军前往讨伐杨复恭,其养子玉山营军使杨守信闻讯率军在昌化里列阵抵抗,李晔亲自在安喜楼布置士兵防卫。杨复恭最终在杨守信的护卫下离开京师,投奔驻守兴元的养子杨守亮。

杨复恭逃至兴元不久,便联络各地的义子决意起兵反叛朝廷。 景福元年(892年),凤翔的李茂贞、邠州的王行瑜等人上表请求率本部军马,自费粮草讨伐杨复恭,并提出要求加授李茂贞山南招讨使的职位。李晔没有答复,但李茂贞仍旧按照计划,联合王行瑜,率先发兵进攻兴元。十一月,兴元城破。 十二月,杨守亮、杨复恭等人欲投奔河东李克用,于途中遭遇华州兵,最终被斩杀。 杨复恭失势后,李顺节在宫中恃宠而乱。最终,在李晔授意下,两军中尉刘景宜、西门军遂将李顺节斩杀于宫中。

 

4、见欺李茂贞

景福二年(893年)七月,李晔任命李茂贞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令宰相徐彦若取代他的原职,担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因此大肆诋毁朝政。于是,李晔决定起兵讨伐李茂贞, 任命覃王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鐬任招讨副使。

九月,覃王率领五十四军进攻岐阳,屯驻兴平。李茂贞率军迎战,屯驻盭厔。随后,李茂贞率先进攻,唐军不战而自溃,李茂贞乘胜逼近京师,进驻三桥。十九日,李晔驾临安福门,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斩首,派中使向李茂贞颁赐诏书,令他收兵。李茂贞陈军临皋驿,列举宰相杜让能的罪行,要求将他处死。李晔将杜让能贬职为雷州司户,后赐其自尽,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也受株连被赐死。

此后,李晔不得不同意李茂贞此前的要求,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并晋封为秦王,其亲信部下也得到丰厚封赏。朝政实际上被李茂贞等人把持。

乾宁三年(896)六月,李茂贞率军进攻京畿地区,禁军一触即溃,凤翔兵乘胜追击,逼近京师。此时的李克用正与朱温进行缠斗,无力救驾,李晔只得逃亡,一行人抵达渭北时,韩建派子前来接应,并请奏将李晔接到华州。李晔最终迫于形势,答应前往华州避难。

 

在流亡华州期间,李晔整顿朝政,将宰相崔胤驱逐,任命陆扆担任宰相。由于韩建的存在,宰相们不敢自行处理政务,李晔只得下令韩建主持朝政。但韩建推辞,此事最终作罢。但韩建还是依靠权势谋求私欲,一方面,他向各地节度使发布文告,令他们将贡赋运往华州。另一方面,他威逼李晔废除亲王典兵制度,并强行解除李晔的武装。同时,为宽慰李晔,韩建奏请将德王李祐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裕。此后,韩建为彻底消灭李晔的宗室势力,还与枢密使刘季述假传圣旨发兵包围十六王宅邸,并将通王、沂王、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覃王、延王、丹王等十一人以谋逆罪名斩杀,其余王被贬逐出朝。

而宰相崔胤在被驱逐后,投奔朱温,并建议朱温建造洛阳宫阙,将李晔迎至东都。朱温于是奏请李晔迁都洛阳,并声称将率万余军士护送他。韩建听闻,建议李晔重新启用崔胤为相。

乾宁五年(898)正月,李晔下罪己诏,并恢复李茂贞的官爵、姓名,撤掉各地讨伐凤翔的兵力。 八月二十五日,李晔终于结束三年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京城,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光化。

 

5、宫闱之变

回到京城后,李晔和宰相崔胤图谋彻底铲除朝中的宦官势力,处死宋道弼等人。南衙北司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都与藩镇勾结,相互倾轧。宰相崔胤与朱温私交甚密。 光化三年(900),李晔将崔胤外调为清海节度使,出镇广州。在朱温的要求下,李晔不得已将已经抵达湖南的崔胤召回。此后,崔胤继续在朱温的支持下专擅朝政。

宦官们则伺机废除李晔,扶立太子上位。十一月,李晔在禁苑打猎,不仅喝得大醉,还处死了数名近侍、侍女。第二天,李晔没有按时起床,引起官员不安。宦官刘季述等人趁机带兵入宫,并假意声称外官不满李晔的行为,强力要求李晔退位。最终,李晔无力反抗,沦为宦官的阶下囚。刘季述等人假传懿旨,令皇太子即位,尊李晔为太上皇。

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后,朝堂哗变,中央和地方各势力举棋不定。在宰相崔胤等人的努力下,天复元年(901)正月,政变者被捉捕,刘季述等人被满门抄斩。 李晔得以复位,大行封赏。 崔胤等人趁机上书解除宦官的兵权,意图自己掌握禁军,但并未成功。在推翻政变的三位功臣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的支持下,韩全诲、张彦弘担任神策军左、右中尉,袁易简、周敬容担任枢密使。

此后,崔胤拉拢李茂贞,打压朝中的宦官势力。 天复元年(901),在他的建议下,李晔还为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事变中被害的官员进行平反。随后,崔胤又计划取消酒类专卖,但失败。崔胤的一系列行动引起朝中内部动荡。







0
下一篇:
上一篇:大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最新产品推荐
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菌剂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5-5-15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15-5-15

金玉青辉

金玉青辉

复合微生物肥科-桃树专用

复合微生物肥科-桃树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