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秘籍:停水与供水的智慧密码
2025-06-28 蓝孩子农资招商网
农友们,咱种水稻,水的管理那可是重中之重!什么时候该停水,什么时候得供水,这都得结合水稻的生长阶段、种植方式,还有气候、土壤条件来综合判断。尤其是在开花结实这些关键阶段,水分调控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咱们一年的收成。今天就给大家详细唠唠水稻停水与供水的门道。值得注意的是,因品种、地域及种植条件不同,时间会略有波动。
一、必须停水的关键时期
收割前 7 - 15 天(黄熟期后期)
这时候啊,水稻籽粒已经饱满,茎秆也开始变黄了。为啥要逐步断水晒田呢?原因有好几个:
降低田间湿度,这样不管是机械收割还是人工收割,都更方便,还能减少籽粒脱落。要是田太湿,机器不好走,籽粒也容易掉在泥里浪费了。 能促进茎秆老化,让水稻更抗倒伏。想想看,要是茎秆软趴趴的,一阵风刮过来,水稻全倒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避免土壤过湿,不然籽粒容易发芽或者霉变。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可不能因为这个坏了。
这里要注意哦,不同的土壤停水时间也有讲究。沙质土壤保水性差,就可以提前 5 - 7 天停水;黏重土壤保水性强,提前 10 - 15 天停水比较好,不然后期排水困难,就达不到断水晒田的效果啦。
分蘖后期(晒田控苗阶段)
当水稻分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 80% - 90% 的时候(一般移栽后 30 - 40 天,直播后 40 - 50 天,因品种、地域及种植条件不同,时间会略有波动),就得排水晒田了。这一步可太重要了:
能控制无效分蘖。那些多余的分蘖没办法长成稻穗,还白白消耗养分,控制住它们,养分就能集中供应给有效的分蘖了。 促进根系往下扎,这样水稻的 “脚” 就更稳了,抗倒伏能力也变强。 改善土壤通气性,像纹枯病、稻飞虱这些病虫害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晒田晒到什么程度呢?轻晒的话,晒到田面开裂,但是脚踩下去不会陷进去;要是稻苗长得太旺,那就重晒,晒到叶色都变淡。
二、严禁停水的关键时期
返青期(移栽后 5 - 15 天)
水稻移栽之后,根系受了伤,这时候就像人受伤了需要休息一样,得保持浅水层,大概 3 - 5 厘米就行。这样能营造一个湿润的环境,让新根快快长出来。要是缺水,水稻缓苗就会很慢,甚至还会出现死苗的情况,这可就麻烦了。
孕穗期至抽穗期(抽穗前 15 天至抽穗后 5 天)
这个阶段是水稻需水量最大的 “水分临界期”,要是缺水,问题可就大了:
幼穗发育会受到阻碍,穗粒数就会减少,穗子上的谷粒少了,产量自然就低了。 还会出现抽穗困难,也就是咱们说的 “卡颈穗”,结实率也会跟着下降。
所以啊,这个阶段一定要保持 3 - 6 厘米的浅水层。要是遇到高温干旱,那就适当加深水层到 8 - 10 厘米,给水稻降降温,保持湿度。
开花结实阶段(抽穗后至蜡熟期)
这个阶段可是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民间有句话叫 “多打一次水,多长一层皮”,生动诠释了充足水分对于籽粒饱满的关键意义。要是稻田断水太早,就会有部分籽粒充实不起来,空秕粒就增多了。
但是呢,也不能一直让稻田积水。特别是那些土壤通透性差的田块,要是后期频繁灌水,土壤里氧气缺乏,水稻根系就会早衰,同样会影响结实和产量。
那该怎么科学灌溉呢?采用 “干干湿湿” 间隙灌水的方法,就是灌一次浅水,等它自然落干了,再灌浅水。
这样做可以通过水来调节土壤里的空气、温度和肥力,达到 “养根保叶” 的目的。保证抽穗之后,水稻还有比较多绿色的叶片,尤其是功能完好的顶叶,再加上充足的光照,籽粒就能好好灌浆了。
三、开花结实期的配套管理
施肥调控
要是后期发现稻苗缺肥,在抽穗前后,可以根据稻苗的情况施 “破口肥” 或者 “长粒肥”。这样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让水稻更好地利用光能,促进籽粒饱满。
不过后季稻(或者晚稻)要注意,因为后期气温比较低,施肥不能太重,也不能太晚,不然会推迟抽穗,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粒重下降。
特殊气候应对
后季稻要是遇到低温,灌溉就可以采取 “夜灌日排” 的方法,同时还是要保持干干湿湿。通过水来调节温度,用肥料促进籽粒生长,让土壤通气养根,通过根系保护叶片,防止水稻早衰枯熟,实现 “青棵活熟”,保证灌浆的质量
咱们种水稻,在水分管理上有个核心原则,就是 “前促、中控、后巧”。前期(返青、分蘖)的时候,要保证水分供应,促进水稻生长;中期(分蘖后期)就得控制水分,防止水稻长得太旺;后期(开花结实至黄熟)通过 “干干湿湿” 灵活供水,既不能断水太早影响灌浆,也不能让稻田积水导致根系早衰。再结合施肥和不同气候条件灵活调整,最终就能达到养根保叶、减少空秕粒、提高粒重的高产目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