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
2025-06-27 蓝孩子农资招商网
1 研究区域概况
以来宾市兴宾区为例,对水稻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该地区位于我国广西中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度 21.5 ℃左右,年均降水量 1 429 mm 左右,雨季为每年 5—8 月,冬季较为温暖,降水量较少;春季温度适中,降水量稍偏少;夏季温度偏高,降水量较多;秋季偏暖,降水量偏少。该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柑橘等粮食作物,其中,水稻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兴宾区一直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水稻进行栽培种植,对兴宾区农业发展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水稻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科学搭配水稻品种
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发展迅速,已培育出众多水稻品种,各品种特性差异显著。只有根据区域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水稻品种,才可达到增穗增粒高产的目标。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应科学搭配水稻品种,选择株高适中、抗逆抗倒能力较强、丰产性突出且符合区域气候、地质条件特点的品种。另外,选择早稻品种时要注意高产高质的品质,中稻选择高产高质、再生能力强、利于蓄留再生稻的迟熟品种,晚稻选择高产高质的品种;若耕地为中低产田,应选择穗粒优质品种,若耕地为高产田,则选择大穗型品种。为了降低霜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水稻品种时还应考虑双季稻品种的生育期,早、晚稻的生育期尽量控制在 230 d 内,其中,早稻品种的生育期约 110 d,晚稻品种的生育期约 120 d。针对来宾市兴宾区地质条件与气候特点,早稻可以选择满香优613、又香优龙丝苗等,晚稻可选择万香红、丰田优泰香占、广 8 优香丝苗等。
2.2 合理稀播均播
塑盘育秧抛秧是当前常见水稻栽培技术之一,具有秧龄弹性大、成苗率高、出苗整齐、抗植伤、发根力强、立苗快、秧苗质量高等优势,在我国很多地区广泛应用。同时,根据不同水稻品种栽培需求,选择相匹配的壮秧剂或旱育保姆。若采用壮秧剂,应按照 10~15 g/盘,将壮秧剂与泥土混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并均匀灌入到塑盘中,之后才可播种;若采用旱育保姆,先将稻种在清水中浸泡 24~48 h,待稻种自然沥干后,将稻种放入水桶等容器内,按照稻种 1.0~1.2 kg 与旱育保姆350 g 的比例混合,通过摇晃容器使旱育保姆附着到稻种表面,形成包衣层,最后自然晾干即可播种。
早稻播种后,采用集中育秧、温室育秧、大棚育秧或搭建小拱棚防寒育秧模式,具体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种植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选择。晚稻播种后,在上述育秧模式的基础上,应在育秧场所搭建遮阳防雨网,避免阳光照射与雨水过多而影响秧苗茁壮生长,同时还要进行防鸟防鼠工作,防止鸟类、老鼠等啃食秧苗。待秧苗生长到一定水平后开始移栽秧苗,其中,早稻移栽时间控制在 20~30 d,晚稻移栽时间控制在 15~25 d,叶龄控制在 3~4 片叶。秧苗移栽前 5 d 施加适量“起身肥”,移栽前 3 d 喷洒适量“送嫁药”,以保证移栽后秧苗快速生长,并提升秧苗的抗病虫害能力,为水稻增穗增粒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工业化培育秧苗
1)齐芽播种。选择好水稻品种,完成浸种、催芽等工作,种子齐芽后,立即进行播种。为了达到水稻增穗增粒高产的目的,应采用适当稀播的播种模式,以提高秧盘应用量。
2)秧田选择与处理。精细化地对秧床进行处理,使秧床表面保持平整,最大高低差控制在 1 cm 内,并根据来宾市兴宾区气候、土质等特点,适当对秧苗进行晾晒,使苗床更加沉实。在播种前 1 d,向田中灌溉适量水分,使水与苗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待水充分渗入土壤后,及时将田中多余水分排出,或在播种前向土壤洒水,确保含水量为 85%~90%,为后续播种做好准备。
3)适时播种。针对区域气候条件,结合选择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确定最佳播期。采用保温育秧模式时,应选择日气温连续高于 12 ℃的天气;采用大型拱棚集中育秧时,应选择播种后膜内温度 25~30 ℃的天气,并在水稻秧苗长出 2 叶 1 心后及时炼苗;基质与旱地土育秧时,通过机械化的方式对塑盘装土,并完成水稻播种作业。为了提升水稻机械化播种质量,应采用高性能播种机,并在播种作业前检查与调试设备,确保底土厚度 1.9~2.1 cm、覆土厚度 0.3~0.5 cm,为秧苗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外,应注重播种后的浇水工作,避免田中水量过少而导致秧苗枯死;泥浆育苗时,摆盘作业后直接将塑盘移植到无石块等杂质的泥浆土中,当泥浆土完全沉实后,开始进行精量播种作业。
4)壮苗培育。大田育秧过程中,在秧盘移栽结束后,于土壤上覆盖一层薄膜,一方面,增加土壤内部温度,促进秧苗根系生长,为水稻增穗增粒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薄膜还具有防风的作用,可避免大风导致秧苗折断。大型拱棚集中育苗过程中,应定期向秧床洒水,保持整个秧床湿润,并使秧床与秧盘紧密贴合到一起。
2.4 精细整田
整田过程中,应将同一田地的高度差控制在 3 cm以内,此时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软和,且下部土团较大、松暄,具有较好的通气性,整块田地表面平整,土壤较为蓬松,水稻生长层无石块、杂草根系等。若田地肥力较高且排水功能良好,通常采用深耕模式,将耕深控制在 18~22 cm;若田地为旱改水地,或排水功能较差,通常采用浅耕模式,耕深控制在 12~15 cm,禁止低于犁底深度,具体应根据田地实际情况而定;若田地为洼地或土质以黏土为主,应做好冬翻晒垡工作,以排出土壤中的有害气体,从而提升土壤肥力。
3 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
选择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某村稻田片区作为观察对象,将该镇的稻田平均划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水稻种植技术(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水稻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分别观察与统计两组地块的水稻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以此验证高产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凤凰镇的对比试验数据可以发现,采用传统水稻种植技术时,每穗粒数约107 粒,每穗实粒数约 81 粒,结实率约 75.71%;采用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时,每穗粒数约为 119 粒,每穗实粒数约 96 粒,结实率约 80.67%,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表明增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可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