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2025-01-15 蓝孩子农资招商网
水稻是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主要的食品来源之一。稳定水稻面积、推进单产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单产提升能够帮助满足全球粮食需求,缓解粮食短缺的危机,有助于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同时水稻单产提升能够增加农民收益,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水稻单产提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通过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以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1、优选品种: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优良品种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关键。选择抗逆性强、生长期适宜、产量高的优质水稻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比如在南方地区,可以选择一些中早熟的水稻品种,而在北方地区,适宜选择抗旱、耐寒和适度生长期的品种。
2、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水稻单产的另一个关键。通过调整水稻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水稻每亩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产量。密植的优点是可以加强水稻之间的竞争,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但是,密植也需要控制好种植密度,过量密植也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3、适期育秧:适期播种,根据大田茬口、大田耕整、沉实时间,按照秧龄15~20天推算播种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坚持浸种消毒,采用机械播种的种子90%破胸露白即可,播前药剂拌种。流水线播种后暗化2-4天移大棚进行保温的育秧方式。5月份育秧可以露地。
4、机械化播种:播种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四道工序。按杂交稻每盘播干稻谷70-80克,常规稻130-150克播种。机插秧壮苗指标是:秧龄15~20天,叶龄3.5~3.8叶,苗高12~17公分,单株绿叶2.5叶、白根数10条以上,秧苗生长整齐健壮,青秀无病。推广应用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育插秧环节,突出技术融合,提升水稻产能。
5、加强秧田期管理:高温高湿促全苗,早春气温较低,播种后要拱棚盖膜,保持膜内温度28-35℃、相对湿度90%以上,确保立针一轰而齐。及时通风换气,播种后3~4天一般能正常竖针齐苗,应及时通风换气,改善膜内环境,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叶龄3叶左右时,及时揭膜炼苗。补水方法,早晚洒水。在移栽前3天要控水炼苗,遇雨要提前盖膜遮雨,防止床土过湿影响起秧和机插。适时追肥,使用基质育秧一般不需追肥。病虫防治,在秧苗移栽前2-3天喷好送嫁药。秧苗调控,中稻秧龄极有可能超过20天,用15%多效唑,或5%烯效唑1000倍液喷施,达到控高壮秧目的。
6、大田科学管理:精细整田,应达到田平泥化的标准;泥浆沉实1-2天后,秧龄在15-20天,及时移栽。移栽规格杂交稻30cm*16cm或25cm*18cm,亩栽1.3-1.5万丛左右,每丛栽2-3苗,亩栽基本苗3-5万;常规稻按30cm*12cm或25cm*16cm,亩栽1.6-1.8万丛左右,每丛栽4-5苗,亩栽基本苗7-9万。要求达到三少一匀的标准,即缺秧少、飘秧少、伤秧少,每丛苗数均匀。在2-3天后对缺苗的进行人工补栽。
7、科学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光合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的单产。在施肥的时候需要根据土地的性质和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施肥方案。比如在肥沃的土地上,可以采用缓释肥等技术,让水稻长期吸收养分;在水稻生长早期,需要注重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以促进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大田施肥有条件的应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耙田时亩施N、P、K三元素45%以上含量复合肥30-40kg、硫酸锌2kg。施返青分蘖肥:移栽后5-7天每亩施尿素7.5-10kg。间隔10天左右再亩施尿素5kg。穗肥(栽后约40-45天施用)亩施尿素5-10kg、钾肥5kg,或45%复混肥20公斤,促进水稻穗大粒多,提高千粒重。
8、科学田管:除了科学施肥、选择优良品种和合理密植,科学的田间管理也非常关键。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水、除草、施肥,这些环节都需要控制好时机和方法。比如施肥时需要遵守适时、适量、适方法的原则,避免过度施肥对土地和水稻的伤害。机插秧秧苗小,栽后至返青活棵的水分管理更显重要。插后3-4天进入薄水管理,切忌长时间深水,造成根系、秧心缺氧,形成水僵苗甚至烂苗。活棵后(栽后10天左右),应实行浅水勤灌,灌水时水深达3cm左右为宜,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直播杂草防控建议采用一封二杀三防策略。
9、适时收获:从稻穗外部形态看,谷粒全部变硬,穗轴上干下黄,有70%枝梗已干枯,达到这三个指标时,要及时收割,实现增产。
以上就是水稻单产提升的具体技术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地条件和水稻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