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唐~王建(蓝网小课堂 556)
2025-06-17 蓝孩子农资网
他是中唐乐府双雄:与张籍并称"张王乐府",
他是宫词鼻祖:首创百首《宫词》,揭秘唐代宫廷生活,
他从寒士视角:专注描写百姓百态
从执白描之笔:善用口语化叙事,独开一面。
王建(766年? —830年后 ),字仲初,许州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代表作品有《羽林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田家留客》等。
王建出身寒微,早年在关辅地区生活,青年时代寓居邢州(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与张籍、元谊等人交往,留下大量诗作。他一度前往长安谋求功名,但没能成功,因而选择隐居山林。德宗贞元年间,王建以投军为入仕途径,先后进入幽州刘济、魏博田季安幕府,后在田弘正推荐下前往长安参加铨选,初授昭应县丞,后历任太府寺丞、秘书郎、侍御使、太常寺丞。在长安为官期间,王建与韩愈、白居易等人多有往来唱和之作。大和二年(828年),王建转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此后行迹不详。
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诗作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善于“宫词”,为研究唐代宫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
一、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王建出生于唐代宗大历初年 ,家世出身比较寒微。王建在关辅地区(即长安附近)度过少年时期,幼时常与童子玩耍,与外家往来密切。当时就已经开始显露“狂疏”的性格和文学才华。大约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前,王建离开关辅地区,寓居邢州(治所在今河北邢台)。青年时期的王建,志高气昂,勤学勉修。在邢州求学期间,他与张籍相识相交 ,也与时任邢州刺史的元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此外,他还曾游学于磁州、铭州、贝州、相州等地,留下了《邯郸主人》《铜雀台》《宋氏五女》《从元太守夏宴西楼》等大量诗作。
2、谋仕失利
王建早年对获得科举功名表示钦羡,在邢州学成之后,曾到长安谋取功名,但没有成功。为了谋求举荐,他曾干谒“诸侯”,但到处碰壁,并由此感受到现实的黑暗,发出了“如何百里间,开目不见明!”的感慨。谋仕失利的经历,激起了王建的“狂疏”之气,此后他对功名持鄙视态度,并在一段时间内退居山林。
3、入幕从军
王建山居一段时间之后,态度发生转变,准备走从军入幕的道路。大约在德宗贞元十四、十五年间(798、799年),王建寄诗给时在幽州节度使刘济幕中的李益,表达仰慕之情和渴望谒见的心愿。 大抵是经由李益推荐,王建最终在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入刘济幕府。 贞元十九年(803年)之后 ,王建离开幽州幕府。至迟元和五年(810年),他进入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幕府,期间,曾两次出使南方:一次是贞元末出使扬州,次年春北返;另一次是元和五年(810年)前后,出使荆州。
4、为官终老
田季安死后,田弘正通过兵变上台任魏博节度使,非但没有因为王建是田季安旧党而杀他,还推荐他到长安参加铨选。 元和九年(814年),王建始授昭应丞。约元和十二年(817年),王建被授为太府寺丞,后历任秘书郎、侍御使、太常寺丞。在长安时,王建与张籍联系加强,唱和增多。通过张籍的介绍,王建开始与韩愈、白居易、刘禹锡、贾岛、姚合等有了交往、酬赠。
大和二年(828年),王建转为陕州司马。司马为从四品官,是优游禄位的闲职。也正因此职,王建被世人称作“王司马”。在陕州司马任上,王建就已经体衰力乏、病痛缠身,可能不久后即去世,但其卒年并不为人所确知。
二、主要影响
1、乐府创作
王建乐府在艺术上是颇具特点的,体现出一种古朴含蓄的风格。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向民间学习,运用口语,自然流畅。王建的一些乐府诗读之仿佛民间谣谚和儿歌,语言口语化倾向明显,通俗易懂。其诗作或使用叠字技巧、或以三字句起首、或采用比兴手法,此类特点均是从民间创作中学习而来。例如:《祝鹊》“神鹊神鹊好言语,行人早回多利赂”;《独漉曲》“我今庭中栽好树,与汝作巢当报汝独独漉漉,鼠食猫肉。乌日中,鹤露宿,黄河水直人心曲”;《两头纤纤》“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噼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关山月》“关山月,营开道白前军发”。王建这种写法在乐府诸家比较特殊,历来为人所称道。
第二,描写细致,以真切取胜。王建乐府一首只叙一事,或只描写一个场面,并不铺叙展开,也不做纵横议论。王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以叙述直切取胜。例如《织锦曲》全诗大部分篇幅都在描写织女辛苦劳作的场面。其名作《镜听词》《失钗怨》《当窗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
第三,题材广泛,思想深刻。王建诗作有讽刺诗、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如《古宫怨》等作品主要讽刺古代君王的荒淫残酷,《羽林行》讽刺了羽林军的骄横不法。《送衣曲》《辽东行》等表达了征人离别的哀怨。此外,《水夫谣》《织锦曲》等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东征行》是对朝廷平定淮西叛乱的歌颂,《荆门行》则描写了江陵一代的风土人情。
2、宫词创作
王建《宫词》基于口述材料而形诸于文,人的印象在其中起着很大作用,百首巨制全由点滴叙述拼合而成。与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时以事立意不同,王建《宫词》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这种差异源于材料来源与取材方式的不同。白居易的描写对象是自己观察而来,而王建则是听取王守澄的叙述,然后转写而来。因此,王建的作品从选材上来说是被动的,更注重印象,因此王建《宫词》着意体现宫中生活的特别之处。
三、轶事趣闻
赠诗避祸
据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王建曾与宦官王守澄以同姓宗人身份交往。但王守澄为枢密使,王建地位相对较低,二者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有一次二人一起喝酒,王建谈到汉朝桓、灵二帝信任宦官引起党锢兴废之事。王守澄认为王建在用汉代史事讥讽自己,于是反诘说:“老弟所作《宫词》,天下人都在吟诵,宫禁中的事情,你何以知道呢?”面对王守澄的指责,王建一时间无言以对,只能以作诗的方式尝试化解矛盾。诗云:
先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长时。
脱下御衣偏得著,进来龙马每交骑。
常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
自是姓同亲向说,九重怎遣外人知。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朝政的观察,同时表示自己之所以知道宫内情况,乃是听同姓(王守澄)转述,暗示双方关系密切,也隐晦表明了如果自己获罪,王守澄也难以独善其身的意思。此事便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