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唐~宋之问(蓝网小课堂 462)
2024-08-30 蓝孩子农资网
他创造了七言律诗,
他的才华,震惊朝野,
而他的人品,却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诗人中最差的烂人,
烂人中最好的诗人,
他就是大唐劣迹斑斑的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中期诗人、官员。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历任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揭发其主持贡举时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一、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 [2]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
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洺州参军。
2、入仕之途
永隆二年(681年),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
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
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武后晚年,宋之问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雅爱其才”,召他与好友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预修。宋之问与阎士隐等多代工张赋篇入集,倾心媚附。长安二年( 703年),书成,迁司礼主簿。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次年春,便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谋诛宰相武三思(时张柬之被贬),进宫告密,擢任鸿胪主簿,“由是深为义士所讥”。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节闵太子李重俊杀武三思父子后被杀,宋之问上表歌颂武氏父子功德,请造唐中宗神武颂碑,探获赏识,于次年迁考功员外郎,并与杜审言、武平一、沈佺期、阎朝隐等首选修文馆直学士,“及典举,引拔后进,多知名者。”其时,朝廷朋党争立,宋之问倾附于安乐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709年)将他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长史。
唐中宗年间的政治动荡及个人宠辱无常的经历,使宋之问感触良深,而由朽烂陈腐的宫廷来到清新秀丽的水乡,也使他开始涤净心灵,境界升华。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在真诚歌颂了大禹治水、救灾拯民的千古圣德。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开始转入了健康清新的轨道,“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3、赐死异乡
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位,以宋之问尝附二张及武三思,下诏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以赦改桂州。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徙所,结束了最后的人生旅程。 [3]《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
二、主要影响
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如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诉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喻高洁句:“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诗《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五言绝句《送杜审言》表离别:“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五言长律《灵隐寺》绘胜景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挚,畅美如画。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各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运用这种形式,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
三、轶事典故
1、因诗杀亲
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其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宋之问特爱此联,知他还未传示于人,向他要,刘希夷答应了但并未给他。宋之问怒其诓己,便使家奴以土袋压杀了刘希夷。
2、龙门夺袍
有年春,武则天御望春楼朝群臣,一时兴来,令群臣赋诗记胜,先成诗者,赐以锦袍。赏令一出,百官伏案急就。片刻间,左史东方虬诗成,上官婉儿接过高声朗诵:“春雪满空来,独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听了,连称好诗,即令上官婉儿赐与锦袍,东方虬捧在手中,受宠若惊。不久,武三思十二句五言诗,沈佺期的七律诗先后献上。武则天听了点头称赞。最后,宋之问呈上他的长诗“龙门应制”,上官婉儿手托长幅朗诵,朝臣个个洗耳恭听。上官婉儿刚一念毕,百官齐声称妙,武则天神采飞扬:“此诗更高!此诗更高!”上官婉儿深明女皇之意,下阶夺过东方虬手中锦袍,转赐到宋之问手中,群臣一片沸腾,诗会达到高潮。宋之问龙门夺袍遂成佳话,广为流传。 [8]
3、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复位,深得武则天宠爱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作为张氏兄弟的党羽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没过多长时间,他难以忍受岭南蛮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瞒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阳,藏匿于好友张仲之家中。当时虽然武则天已死,但武姓残余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声势显赫,包括张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对此愤恨不已。一天,张仲之正与人密谋杀掉武三思,宋之问听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发,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卖友求荣,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阳一事没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为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
4、逢迎谄媚
武则天大权在握后,由于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得武则天眉开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问曾被任命为尚方监丞,负责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职。奉宸院说穿了就是武则天的后宫,里面供养的尽是一些从各地挑选而来的年轻美貌的男子,以备女皇享用。据说宋之问“伟仪貌,雄于辩”,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选。当时武则天的男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倚仗女皇的宠爱,飞扬跋扈,权倾一时,连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结他俩。宋之问不甘落后,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结张氏兄弟,极尽谄媚之能事,据说还替张氏兄弟提过尿壶。
5、牙齿有疾
据《本事诗》记载:武则天曾召一些文学之士作为自己的参谋班子,时人称之为“北门学士”,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晋升的大好时机,宋之问对此很垂涎,于是也提出了申请,不料却未被批准。这让他十分郁闷,思来想去,他写下了一首《明河篇》,呈给了武则天,诗末云:“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有人说这只是宋之问在不得志时发发牢骚,也有人说这是他在借机向武则天大胆示爱,理由就是武则天见到此诗后,曾对著作郎、右史内供奉崔融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是个有才华、懂情调的人,只是恨他有口臭罢了。”得知这样的答复,宋之问有些无地自容,据说从此他一天刷几十次牙。不仅如此,上殿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只可惜,女皇最终也没能看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