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唐~吕才(蓝网小课堂 453)
2024-08-20 蓝孩子农资网
他被称为中国的达芬奇,
天文地理,军事制图,
文学历史,哲学历算,逻辑学,
无所不通,他是哲学家、音乐家、 思想家、科学家、学者。
这正是:
东方鹊起曲空灵
通章略史俱洞明
宫商角徵羽破阵
松岗月倚吕才情
吕才(600年-665年),博州清平(今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吕庄) 人,唐初哲学家、音乐家、 思想家、科学家、学者。
吕才少时喜好阴阳、方技之书。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征直弘文馆,参论乐事。奉召图解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经》,擢太常博士。又奉诏与学者10余人刊正《阴阳书》,贞观十五年(641年),刻成53卷,合旧书47卷,共100卷,颁行天下。唐太宗又令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皆称旨意,擢为太常丞。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参与修撰《文思博要》及《姓氏录》。显庆年间(656年-661年),吕才以旧琴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以御制《雪诗》为歌词,又取长孙无忌等大臣所作《奉和雪诗》为正曲之后的送声,谱曲教唱,更作《白雪歌词》16首,编于乐府。吕才还曾参与《本草》的修订。龙朔年间(661年-663年),为太子司更大夫。麟德二年(665年),卒。
吕才学非专门,所涉庞杂,于音律、文学、历史、地理等都有涉及。其人自负才思敏捷,天分超常,谓:“生平未见《太玄》,诏问须臾即解;由来不窥象戏,试造旬日复成。”吕才曾指出用宫、商、角、徵、羽五声与姓氏相配来推断吉凶并无根据,既为经典所无,亦不见于阴阳诸书。又认为丧葬占卜,本为慎终之礼,并没有吉凶之义。人的祸福与安葬地点以及骨相无关,但人需要日慎一日,修德自养。吕才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佚。《旧唐书》本传中存有《叙宅经》《叙禄命》 《叙藏书》。
一、主要成就
1、无神论思想
吕才的博学多能,最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无神论思想。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到他所奉命刊正削存的阴阳书中。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派,以阴阳五行观念为基础,掺杂一些宗教、巫术和迷信,用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形成了唯心论与神学的思想体系。传世的阴阳书,荒诞怪迂,甚至连唐太宗也不能容忍,称所传阴阳书“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于是命吕才及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
在刊正阴阳书的过程中,吕才“于持议儒而不俚,以经谊推处其验术,诸家共诃短之,又举世相惑以祸福,终莫悟云”。吕才的无神论思想是在源头入手,但并不拘泥,“以经谊推处其验术”,他批驳了阴阳书中的宗教迷信,创立了一种无神论体系。
尽管吕才刊正削存的百余卷阴阳书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并诏颁天下,但该书绝大部分已经佚失,现仅存《叙宅经》《叙禄命》及《叙葬书》三篇残文。
在《叙宅经》篇中,吕才 首先援引《易经》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盖取诸《大壮》。”至殷、周时,始有卜宅以定吉凶的说法。师巫“更加五姓之说”。五姓是指宫、商、角、徵、羽等,认为“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以此为法”。可见,《宅经》的有神论思想在于“五姓之说”。因此,吕才重点揭露与批判了五姓之说的虚妄。
首先,吕才指出五姓“配属”方法是自相矛盾的。他说:“至如张、王等为商、武,庾等为羽,欲以同韵相求;及其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非四声相管。其间亦有同是一姓,分属宫商,后有复姓数字,徵羽不别。”他从矛盾律原理出发,指出“五姓之说”违背了逻辑规律,难以自圆其说。其次,他稽考经典,古代本无五姓之说,诸阴阳书,也无此语,“直是野俗口传,竟无所出之处”。指出乃“近代师巫”的无知妄说,不足为训。最后,他从姓氏起源来考察,指出五姓之说的荒诞不经。在黄帝之时,“不过姬、姜数姓,暨于后代,赐族者至多”。至如管、蔡、郕、霍等十六姓,“并是姬姓子孙;孔、殷、宋、华等八姓,”并是子姓苗裔“。至于其他无不如此。他大量地列举了姓氏,并分别指出它们”因邑因官,分枝布叶,未知此等诸姓,是谁配属?“吕才还稽考了《春秋》一书,其中以陈、卫、秦并同”水姓“,齐、郑、宋皆为”火姓“,其姓之来源,”或承所出之祖,或系所属之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宫、商、羽、徵,共相管摄“。他得出结论说:”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辟者也。“吕才详明地叙述了姓氏的源流以后,五姓之说的迷信思想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叙禄命》 篇中,吕才首先考察了禄命之说的源流。在《史记》中记载有宋忠、贾谊讥讽司马季主的故事,出于卜筮之口。”夫卜筮者,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
王充的《论衡》也称”见骨体而知命禄,睹命禄而知骨体“。由于禄命之说行之既久,又”多言式中“,于是人们遂信以为真了。吕才指出人的祸福、贵贱、寿夭与禄命绝对无关:”今时亦有同年同禄,而贵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夭寿更异“。禄命书说秦始皇”为人无始有终,老而弥吉“。吕才据《史记》记载,指出秦始皇是”有始无终,老而弥凶“,结果活了不过五十。他还考察汉武帝、魏孝文帝、南朝宋高祖等人的生平,说明禄命法也同样不验,从而揭穿所谓”高人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完全是虚伪与骗人。
在《叙葬书》中,吕才援据史料经典,批判驳斥《葬书》所宣扬的迷信思想。首先考察了丧葬的原始情况。据《易》、《礼》等书记载,”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来才有”圣人易之以棺椁“。”葬“字的原义,”葬者,藏也,欲使人不得见之“,到了后来,才有阴阳葬法。由于阴阳家和巫者一再宣扬迷信思想,遂使葬术一时颇为流行,致有一百二十家之多,他们”各说吉凶,拘而多忌“。
为了揭穿丧葬中的吉凶、禁忌等迷信,吕才列举了历史上从国王、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的殡葬情况,说明丧葬只不过有”贵贱不同,礼亦异数“,但都”葬有定期“,因而得出了葬”不择年月“的结论。葬书中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坟垅所招“及”丧葬吉凶,皆依五姓便利“等说法,都是”巫者诈其吉凶,愚人以徼幸“。至于”擗踊之际,择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选葬地以规财禄“,均为无识者的愚昧,巫者的狡诈诳谝。
吕才以大量历史事实和深刻的推理分析,揭露了宅经、禄命、葬书的荒诞虚伪,充分显示了他的无神论思想的价值。但是,他”以经谊推处其验术“,时时用《易》、《礼》、《春秋》等史料经典作为立论根据,而对史料经典中的一些迷信思想失去了批判能力。如在《叙宅经》中,对《堪舆论》记载”黄帝对于天老,乃有五姓之言“,这本是五姓之说的源头,他却避而不谈;在《叙禄命》中,在谈到人生禄食运数时未否定”天命“,说:”但以积善余庆,不假建禄之吉;积恶余殃,岂由劫杀之实。皇天无亲,常与善人,祸福之应,其犹影响。“表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是不彻底的。
尽管吕才的无神论思想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阴阳迷信充斥、”举世相惑“的时代,他对《宅经》、《禄命》、《葬书》的深刻批判,仍然放射出唯物论思想光辉。
吕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通过归纳古今史实,尖锐地批判了宿命论和各种迷信观点。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吕才与学者十余人奉命删订“阴阳书”,“才多以典故质正其理,虽为术者所短,然颇合经义”(《旧唐书》卷七九),“才于持议,儒而不俚,以经谊推处其验术,诸家共诃短之。又举相惑以祸福,终莫悟云”(《新唐书》卷一○七)。这说明,吕才以无神论观点批驳阴阳家的风水、卜筮、禄命等迷信,并因而受到了阴阳家的反对。吕才为了“救俗失,切时事”,在他的著作中采取了“言不甚文”的通俗语言形式,以期达到“易晓”的效果。
吕才在他的著述中多方面地批判了阴阳家的一些迷信观点。针对根据人的生辰、长相,预言吉凶祸福、贵贱寿夭,吕才指出,这是巫师们“高谈禄命以悦人心,矫言祸福以尽人财”(《叙禄命》)。针对当时流行的“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日坟垅所招”,他指出,这是巫者出于“利其贷贿”的目的而杜撰出来的。认为“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叙葬书》。吕才还列举七条证据集中批判风水迷信。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自然之理。他说:“且天复地载,乾坤之理备焉;一刚一柔,消灭之义祥矣。或成于昼夜之道,感于男女之代,三光运于上,四气通于下,斯乃阴阳之大经,不可失之于斯须也”。他把阴阳归结于自然现象及其矛盾运动,从而把神秘的阴阳说倒转了过来。二是引经据典列举史实加以批判。例如他引用史料经典《礼记》来说明“葬不择日”,“安葬吉凶不可信”。
在《叙宅经》里,吕才着重批判了以五姓附合住宅方位的迷信形式。针对阴阳家宣扬的“五姓者,谓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以此为法”,吕才以自己丰富的音律知识,指出这种搭配“事不稽古义理乖僻”,且“验于经典,本无斯说”。吕才还运用史实与逻辑推理等方法,批判了神学说教和禄命迷信。
2、佛学论战
他对佛学中的一些问题也有过独立的研究,与僧众们有过激烈的论争,并引起唐高宗的关注。他与一些僧人学士还到慈恩寺玄奘面前相辩难对定,这场争论内容已不能尽知,但这场争论上至朝廷公卿、下至街巷百姓无不知晓,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3、哲学成就
吕才在哲学方面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观点有4:
一、“极微的元气”是世界本原。“极微的元气”即物质实在。他认为,有行的万物都是产生于无形的元气;
二、义理产生于实录。他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多生于具体事物中,理论来源于实践;
三、刚柔相济的矛盾发展观。他认为,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矛盾运动;
四、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认识论,把学习当作取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并身体力行。
二、音乐成就
吕才在乐律方面的成就尤为人称道。贞观初年(626年),他奉太宗御诏参论乐事。此后,每逢太宗宴代从臣、赏赐闾里、赋诗抒怀之时,即命吕才依诗谱曲编舞。贞观六年(632年),吕才相继创作并谱曲《功成庆善舞》(后更名为《九功舞》)、《七德舞》(后更名为《秦王破阵乐》),之后又创作了《上元舞》。不久即传到日本、印度等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齐鲁乐团、陕西省歌舞剧院以及日本的艺术团体,仍在演奏《秦王破阵乐》和《唐代乐舞》。
千余年来,吕才及其《秦王破阵乐》等歌舞曲,一直受到史学界、音乐界的重视,《旧唐书》、《新唐书》及现今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都为其列传,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将其列入《齐鲁文化六十名人》之一。
三、合婚法
合婚之说在命相学中起源稍晚,唐代以前没有此说。魏晋以后,西方异族大量进入中原, 到了唐代,异族向唐王室及大臣们求婚者很多,于是唐太宗命吕才造了一个合婚表,用来堵住大批异族人的嘴,减少与他们的通婚。所以唐朝这个吕才合婚法,人称为《减蛮经》。当时的目的十分明确。
合婚法又叫宫度合婚法,是根据九宫年命排列的合婚图 。按照出生年柱男几宫、女几宫,看其相合。
男女依据宅命两相配合,上应天星,分为八类婚姻, 即延年、生气、天医、伏位、六煞、五鬼、祸害、绝命。
延年婚主长寿有福、男女和谐、积德积庆、终生安康,上吉之配。 生气婚主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子孝孙贤、有福有禄,上吉之配。 天医婚主无灾无病、一生平安、儿女和睦、无奸无盗,上吉之配。 六煞婚主化险为夷,夫妻和顺,虽富不达,丰衣足食。寻常之配。 祸害婚主遇难可解:逢凶化吉、坎坷劳碌、可保小康,寻常之配。 伏位婚主一生平淡有子有女,团圆和气,无惊无险。寻常之配。 五鬼婚主口舌是非、生活不宁、邻里不和、时有官司,次凶之配。 绝命婚主平生坎坷、生世艰辛、东离西走、家遭凶祸,大凶之配。
上婚,主子孙昌盛,家宅平安;中婚为中吉,虽然有不吉因素,但是无大妨;如遇下婚,就要进行趋避。
四、个人著作
著作概述
吕才一生著书很多,他出自儒家,而又不完全泥于儒家,其学术思想具有“以百姓心为心的”“异端”性质,“诸家共诃短之”(《新唐书》本传)。正因为如此,吕才的著述大都难容于世,大部散失,仅存的有:载于《旧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藏书》,以及《全唐书》辑录的《进大义婚书表》《进白雪歌奏》《议僧道不应拜俗状》《因明注解立破义图序》(载于《大藏经》中)、《东皋子后序》等五篇著作。
五、轶事典故
1、《三局象经》
吕才出身于寒门。年轻时,对音律即有较深的造诣,闻名于公卿之间,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命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与熟谙音律的王长通、白明达共同斟酌,但三人意见不合,一时争执不下,难以定论。太宗不得不令侍臣再举荐高明,中书令温彦博遂举荐吕才,说他“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侍中王珪、魏徵也素闻其名声,也在太宗面前极口称赞他的“学术之妙”,魏徵还特意赞叹他的尺八律管说:“(吕)才能为尺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在公卿大臣的大力举荐下,太宗遂征用吕才,令直弘文馆。
有一次,太宗披阅周武帝撰著的《三局象经》,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太子洗马蔡允恭小时曾做过此戏,太宗召来问他,允恭也因停废年久,遗忘殆尽,于是又召问吕才。吕才回去研究,“寻绎一宿,便能作图解释”。允恭看过吕才的图解以后,“依然记其旧法,与才正同”。这样旷废多年,无人知晓的《三局象经》戏经吕才图解后又起死回生了,吕才也由此蜚声乐坛。此后,吕才被擢任为起居郎。
2、即席吟诗
贞观六年(632)九月,太宗驾临庆善宫。庆善宫是唐太宗降诞之所,时常与从臣举行盛大宴会,并赏赐闾里。唐太宗非常高兴,即席吟诗作赋,起居郎吕才又和以管弦之乐,取名为《功成庆善乐》 。并播之乐府,用64名儿童进行演练,“冠以德冠,紫袴褶,长袖,漆髻,履履而舞,号《九功舞》。进蹈安徐,以象文德”。之后,每逢享宴及国家大庆之日,即进行表演。
贞观七年正月,太宗为了表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将过去的《秦王破阵乐》制成舞图,其形式为“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吕才依照舞图,以乐工128 人“披甲执戟而习之”。此舞有三个变化,每次变为四个战阵,有来往、快慢、击刺之象,动作与《秦王破阵乐》节拍相应,不几天即演习成功。后来魏徵等人修改了歌词,并取名曰《七德舞》。正月十五日,正式表演,观者见其“抑扬蹈历,莫不扼腕踊跃,懔然震悚”,武臣列将一起上前祝贺说:“此舞皆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于是群臣皆称万岁。
吕才亲自教练而成的《九功舞》、《七德舞》获得了成功。自此,每年元旦、冬至朝会庆贺时,两舞都在廷中演奏,成为唐初的名舞。这表现了吕才的精湛技艺与卓越才识。不久他又被擢为太常博士。
贞观十七年(643)前后,唐太宗计划亲征高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事先特命吕才造《方域图》及《教飞骑战阵图》。博学多才的吕才对四方疆域及阵法也很精通,所绘制的地图及阵法图“皆称旨”,因摧授太常丞。
编修《白雪》
显庆年间(656—660),唐高宗以为有名的古琴曲《白雪》至唐时似已绝迹,遂命太常增修旧曲。不久,吕才上《进白雪歌奏》,以他在音律的渊博学识,对《白雪》琴曲的原始本末作了详尽的说明,指出《白雪》琴曲“未宜和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楚国宋玉以来千余年,未有能歌《白雪》曲的人。尽管湮废已达千年之久,这位精通音律的学者仍“依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词”。吕才在考察古今的乐府时发现,凡奏正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唱臣和,事彰前史”。于是又取太尉长孙无忌、仆射于志宁等《奉和雪诗》以为送声,合十六节,经过演习证明,“并皆合韵”。高宗十分高兴,又作了《白雪歌辞》十六首,交付太常,以编于乐府。
吕才还参与编修工作,曾与右仆射高士廉等人奉诏共同编修《文思博要》,全书1200 卷,目录12 卷。他还精通谱牒,与中书令许敬宗等人撰成显庆《姓氏录》,全书200 卷,重新品定氏族门第的高下。后来右监门长史苏敬上奏高宗,说陶弘景所撰《本草》药书,“事多舛谬”,于是高宗又诏命吕才与中书令许敬宗等官员及诸名医,增损旧本,并由司空李勣总监定。经过刊正以后,改正了旧书的舛谬,并图合成54 卷,“大行于代”,可见,吕才在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另外,吕才还精通史学,自撰《隋记》20 卷,流传于当时。
3、与秃大妮
清平镇吕庄一带,关于吕才的轶闻趣事、古老传说颇多,其中有两则影响较深。
一则是修改历法。唐初所用历法是汉朝所制,年久缺修,舛误甚多,故唐太宗命吕才修改。吕才早对天文规律有所研究,再联系四季气候变化的实际,只用一天一夜时间,就将历法改毕。皇帝随即颁发全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特指含义正与齐鲁一带相当,尤与鲁西北地区吻合。“三伏”最热,“三九”最冷;“忙种”正是夏收夏种,江南此半月之前已收麦,东北一月后方开镰;“霜降”之时准时下霜,江南两月后见霜,东北一月前下雪。这正是吕才在修改历法时结合家乡气候实际的结果。
另一则传说是吕才和秃大妮的婚恋故事。
清平一带有一地方歇后语:吕才与秃大妮----棒打不散。吕才家庭原不富裕,祖辈过着男耕女织、勤俭度日的生活。不过吕才的父亲相信学文化能脱贫困,便节衣缩食供吕才读书。少年的吕才,不但身高体壮、俊秀出群,学习也很争气,在同龄学童中,吕才一直名列前茅。且有博览群书之癖好。有一股他人不具的好奇、求解、弄懂的钻劲。早在庠序之时,除完成所学课业外,还涉猎乐、艺、天文、地理、历史等所及的各种各类学问。是学童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吕才十六岁这年,在邻村皮庄就读。很快便成了皮庄村人人皆知的少年才子了,自然引起村中那些有财有势的绅士们的注意。有适龄女儿者,便动了招为东床的心思。于是上门允亲者甚众,均被吕才设方让父母婉辞了。唯独皮庄东南街宋氏之女青儿未被拒之门外。
青儿当年十五岁,生得丽质玉体,端庄秀丽,是全村会理家、会处事的巧姑娘。在吕才上学路上,有意无意的两人经常相遇,虽无语言交谈,但见眼神流转。久而久之,两心相印,悄悄的坠入爱河。一经提亲,双方同意,很快便定了秦晋之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料,青儿在十七岁时,突染一场大病,满头青丝一夜脱光。请遍医生,想尽办法,结果根发不见,巧姑娘变成了秃大妮。从此,知其真名者渐少,秃大妮成了青儿的大名。吕才与青儿是真心相爱,在看病过程中,吕才给予了很周到的关注和宽慰。怎奈青儿自惭形秽,觉得配不上吕才,便主动提出毁约退婚,劝吕才另寻佳偶。吕才并非随意移情之徒,决心与青儿厮守终生。
这年春末一个晴朗的清晨,青儿包好头巾穿戴整齐,在上学路上迎到吕才,提出陪她走走,两人信步西行。吕才欣赏着青儿的美丽说:“你今天穿上这身淡绿色的新衣服更加漂亮了。”青儿抿嘴笑了笑说:“你能再用你创造的‘尺八’吹你编的那首《农乐曲》吗?”吕才顺手从书袋中掏出“尺八”吹了起来。两人沉浸在快乐中。曲停之后,青儿说:“请遍了名医,踏遍了药铺,头上药膏涂了一层又一层,不见病情好转。近几天头皮日渐肿胀,其下痒痛难忍,病情加重,已无治愈希望,你还是早寻伴侣吧。”吕才急切相劝:“我想办法,一定将病治好,万一不治,我们也将一生在一起。”
一个忍痛断情,一个信誓旦旦。
走上村西行水河的木桥,青儿突然停下脚步,一改羞怯慢语常态,严肃决然地对吕才说:“我不能误了你,才君珍重!”急行两步跨过桥栏,一头冲向河中心的急流,只见淡绿色的上衣随浪翻动几下,不见人影了,吕才只守男女授受不亲之规,始终与青儿保持一定距离,虽然急趋向前也没来得及抓住心爱的青儿。吕才忙回村喊人来救。几十个水性好的汉子,闻讯赶来,跃入河中,捞摸了半天,一无所获,只是望着水深浪急的河水发呆。
前一年大雨,这条行水河,水漫东堤,造成两府四县受灾,损失惨重。重臣温彦博受命沿行水河巡视,酝酿治水奏章。这天正在官船上观察堤岸,船行至木桥以北,忽见一绿衣身影随水顺流而下,直冲官船而来。温大人马上命船工停船打捞。非常顺利地将青儿拉到船上,经抢救,慢慢苏醒过来。在吕才还未回到岸边时,温大人已命官船速速顺流返回。青儿被几个女侍从拥在船舱内,她一身串亲时才穿的土式礼服,一脸黄白色的憔悴颜容,满头乌黑不及半分的超短发,颤颤的紫色嘴唇欲张又合,疑惑的眼光在周围人身上转来扫去。
“我还活着吗?这是哪里?”青儿终于开口了。
“这是官船,是温大人把你救上来的。”女侍从们众口回答着。
“救我这个秃姑娘干什么呀!呜----”青儿又哭起来。
“还以为你是出家的尼姑哩,这不是有一头短短的黑发吗?为什么自己说是秃子?”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此时温大人另有解释:“可能黑发早已形成,被因外治敷药弄得坏死的一层表皮蒙盖着。经河水撞击冲刷,表皮脱掉了,露出了一头短发。”青儿听罢,用手一摸,竟然当着陌生人的面,一跃身跳了起来,憔悴的脸上充满着笑容。
青儿随温大人进京。温彦博及其夫人甚喜青儿,便将其认为义女,自此青儿过起了官宦之家的豪华生活。
几次冬过春来,青儿年及二十一岁了,青春使她更妩媚,教养使她丰富了内在风韵。
这年开考,各地学子从四面八方蜂拥至京。东路赴京的学子中当然有吕才,他今年已二十二岁。因首次参考,被那阵势吓得仨魂跑了两个半,发挥不佳,名落孙山。吕才不灰心,不气馁,决心下次中榜。便一边踏在回乡的路上,一边用自制的乐器“尺八”(因制成后,器长一尺八寸,遂命名为尺八,此乐器当今日本仍盛行)吹奏自编的《农乐曲》。边吹边走,自赏自乐。此时恰逢温彦博下朝归府,在青顶轿内听到乐声,勾起一件心事:皇上让寻懂乐之人,意欲修增礼乐。苦寻两旬,未得人才。这乐声圆润悦耳,曲调婉转传情,是何人所为?手挑轿帘一望,见一学子边走遍吹,曲传心声,悠然自得。便喊一声“停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自此,吕才便成了温大人家的门客。按大人之意专攻曲乐。斗转星移,白马过隙,几年过去,吕才被推荐入朝面见天子,召直弘文馆。经吕才改增的宫廷音乐很快使天子满意;已淹周武帝三局象经,经吕才挖掘,圣上又多一玩趣;谈地理善制图;说天文会修历;懂军事能布阵;通历史纂《隋书》,吕才成了多能学者。于是提亲允女者不绝,只是那位跳河的青儿,仍然占据着吕才心中的那方婚恋宝地,容不得他人侵犯。
这年仲秋,温彦博的后花园中,月亮刚刚爬上楼顶,在此赏月的温家宝眷,便举杯赋诗的热闹起来。酒至半酣,温彦博突发异想,便“叫吕才到后花园来吹奏一曲。”话一出口,使宝眷中的义女青儿全身抖动一下,“吕才”二字敲得她全身战栗,大家闺秀的涵养马上将情压盖得严严实实。不过心中不住地祈求:是他,一定是他,千万不要是重名……
吕才在温家几年,从未进过后院。此时在仆人的带领下,过长廊、跨小桥、绕假山、傍花圃,来到后花园,在温大人的安排下,吕才于众人面前坐定。他不敢正视温家眷属,眼睛望着天空的圆月,拿出“尺八”,激情奔放地吹起了《农乐曲》。这飘逸潇洒的身影,这熟悉的“尺八”,这动听的《农乐曲》,使青儿回到了故乡的皮庄,回到了吕才上学必经的路口,回到了堤上的曲径,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她突然站起,又慢慢地坐下:吕才娶妻没有?另有心中人了吗?……
过后经话头语尾、旁敲侧击地打探,青儿终于得知:吕才尚未娶妻,且无意中人。便冲破羞怯的罗网,向温夫人道出了自己的心事。此时,温彦博夫妇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青儿一直拒嫁,吕才不娶呢?原来他们在相互等待。于是温大人为他们举办了婚礼。两人的喜出望外、如风如狂的感情交流在此不再多陈。
婚后,吕才携夫人回吕庄探亲拜祖,当人们得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曲折故事后,便广传为佳话。久而久之,将故事锤炼成一句地方歇后语:吕才与秃大妮——棒打不散。